茶寮拾趣-平常心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

「平常心」, 是耳熟能詳的詞語,尤其是在茶寮或酒樓裡經常聽聞。座上幾許有識之士,擂台柱也,侃侃而談,高論連編,或舒己見,或在勸勉他人:凡事皆應以「平常心」看待,不可太認真。好像只要拋出了「平常心」三字就可以解決、平息一切問題!但轉眼間,話題就進入社會問題,娛樂珍聞,或成政治與管治問題專家,既作超高建議,或作嚴厲批評,更甚者揭他人陰私(不知真或假) ,「平常心」 己拋之九宵雲外。「平常心」 由涵義無限的佛偈漸變成坊間口頭禪矣。

 

    「平常心」 說時容易行時難,詞句的產生可參閱‘佛道小典’ 的摘要。或是源於兩位高僧的佛偈對話;趙州禪師問“甚麼是道” ?南泉禪師對曰“平常心是道” 。對修行者而言,這是達‘道’的修行方式,在釋道而言是‘佛、法、僧’ 三寳中的‘法寳’ 。眾善信若要詳細知道什麽是‘道’ ,請參閱陳鼓應著的「老莊新論」(中華書局出版) ,或任繼愈著的「老子繹讀」(北京圖書館出版社) 。兩書皆有較詳細的白話文解釋,從中可同時了解「道德經」的內容、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、增加一點「平常心」

 

    為何說知易行難,從擂台柱的偉論所表現已可窺豹一斑矣。在當下的社會狀態觀看,好些人的自我心態日趨利害,於日常生活中每事的出發點皆以自我目標為依歸。嚴重者在家庭裡已產生這般心態,對外則變本加厲矣!目標不外乎有為了佔有欲、有為了表現欲而蓋過其它一切,置公德或他人之利益不顧。在較先進發達的城市中,生活節奏急速,競爭激烈,這樣以自我為中心,別人有、我應更多的心態,更見普遍。小鄉鎮較淡薄,而偏遠山村則純樸的多,且能守望相助。換而言之,由純樸的環境進入奢侈浮華的世界,容易使人胸襟變狹隘, 祇知有己,不知有鄰,平常心何來哉!

 

當然,百步之內,豈無芳草,熱心社会公益者為數不少,尤其是突發性的金錢資助公益,更多善眾踴躍參加捐贈,也祇是為受誘導的瞬間熱情而已!反觀在公共交通工具如:巴士上、地鐵裡能讓座給有需要者寥若晨星,對有需要的環境視若無睹,冷漠之情,表現無遺。為何如此?筆者淺見認為這是衝動式羊群心態與有「平常心」修養的分別。前者是每當有災難發生,需要救援、經名仕振臂一呼或社區有新玩意推行,經名媛推薦,則眾生趨之若潮湧。假如能把這種受誘導的衝動情緒、突發性的熱情儲於內心,淡化成細水長流的平靜意念,轉變成後者,平衡內心情緒,不但擴濶胸襟和視野,更能從此漸入佳境,漫步走向「平常心」

 

php hit counter